(资料图)
俯瞰秦岭风光。
美好景象供图(影像中国)
商洛城区风景。
杨睿帆摄(影像中国)
商洛新农村景观。
蔡骁翔摄(影像中国)
世上流行两句截然不同的话语:一句是看景不如听景,一句是百闻不如一见。前者表达了对某些景观名不副实的失望,后者阐发的则是相见恨晚的惊喜。第一次走进陕西商洛,我体验到的就是后一种感受。
一说起商洛,脑海里立马联想到的就是古人辞家去国、跨越秦岭的诗句,是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中诸多的意象、坚韧且心有不甘的生活场景。从“南登秦岭头,回望始堪愁”“梁州秦岭西,栈道与云齐”“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之类的描述中,让人感觉这地方在历史上与穷乡僻壤脱不开干系。岂料,当汽车载着我们穿越数以十计的山间隧道进入商洛地段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望无际由茂密森林覆盖的连绵群山,而群山怀抱的坝子里更是一片山清水秀、满目苍翠的绿洲。这与先前的想象完全不能吻合,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巨大落差,瞬间令我目瞪口呆。
带着一脑门子的疑惑踏上商洛大地,心中充满了渴望探究的百般好奇。尽管行程满满,仍然见缝插针地翻阅随身携带的商洛情况简介小册,以弥补相关地理知识的盲点。几天下来,现场观摩加上书本学习,我对商洛开始有了粗浅的感性认知,立刻对这块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物质资源雄厚、后发优势明显且发展潜力巨大的神奇土地产生了浓厚兴趣。
秦岭作为横亘于祖国西部地区的一道天然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商洛位于秦岭东段南麓,因商山洛水而得名。战国时期,商鞅分封于此,史称商於,汉朝始名商洛,虽历代称谓稍有差异,但基本名号与建制大体沿用至今。最能体现其源远流长历史和沧海桑田变迁的重要佐证,就是遍布于当地城乡的数以千计的历史文化遗存。像洛南旧石器的发掘、东龙山夏商周遗址、元扈山仓颉授书处摩崖石刻、蓝关遗址、武关遗址、商鞅封邑遗址、闯王寨遗址以及四皓墓、文庙、丰阳塔、商州城垣、二郎庙、城隍庙、龙山双塔等,都有较高知名度。其中,我们所到的山阳漫川古镇或许颇具代表性。
漫川古镇基本保存完好。特别是金钱河畔的水码头和蝎子老街的规模与气势,仍然能够明确无误地彰显出当年商业繁盛的兴旺景象。南北走向的老街依山傍水,卵石路面钤着岁月印痕,琳琅满目的商号、店铺、饭馆、茶楼、酒肆、旅店分列街道两旁,比肩接踵,店面清一色木架板楼,檐下廊柱及板门多有木雕装饰,店铺间以青砖封火墙相隔。原住民依街而居,或独立成户,或前店后室,浑然一体,毫不违和,一看就不是专门为旅游而打造的仿古街区,而是一条活着的带有鲜明历史印记的古色古香的真正老街。老街中段有一宽阔广场,沿山体一侧,依次坐落着由湖北商贾集资修建的武昌会馆和由陕、晋、豫马帮共同出资建造的骡马会馆。骡马会馆又分设马王庙和关帝庙,其并排而设、章法有致的设计匠心,精确映衬出繁盛期各路商会和谐相处、共同协调商帮事务的气派与格局,也隐约标示着漫川作为商贸中心的特殊地位。广场沿河一侧,建有比肩而立的鸳鸯戏楼,这是独特的联璧式戏楼古建筑。九脊重檐歇山顶的北戏楼归属关帝庙,以唱秦腔为主;单檐歇山顶的南侧戏楼归属马王庙,以唱汉剧为主。双台连唱,足见当年文化之盛。
最具特殊意味的是,在武昌会馆和漫川关门楼两侧,分别刻有两副对联:一则是“晨曦动木钟木舌唤醒大雁塔,夕阳下渔舟渔歌唱醉黄鹤楼”;一则是“秦风楚韵金戈铁马觅古道,襟江带湖百业兴盛看雄关”。以大雁塔对仗黄鹤楼,又以秦风楚韵作标榜,一语道出商洛文化的突出特征。这从当地的花鼓、道情、大调和山歌等曲艺表演中即可清晰分辨出来。商洛的戏曲、曲艺大多曲调变换多样,唱腔委婉缠绵,拖腔优雅飘逸,兼有秦腔、汉调、黄梅、大鼓和江南丝竹的神韵,其南北荟萃的呈现方式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秦风楚韵和“南腔北调”的文化交融,无疑是先辈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
鲜明地域特色不仅归之于历史的馈赠,更在于现实的赋能与呈现。商洛全域皆处在秦岭腹地,它将秦岭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划界标志和作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多水带与过渡带以及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分界线的特点,集中、完备而又鲜明地体现出来。商洛境内山脉林立、沟壑纵横,流泉飞瀑、河流密布,“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殊地理特征,造就了它瑰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复杂而独特的地质构造,既为地下成矿提供了天赐之利,储量可观的稀有矿藏有待开发;同时作为丹江发源地,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涵养了巨量的优质水源。商洛南北相接的地理位置、干湿相宜的气候条件,促成了全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0%,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超过5000个,建构起四季分明、温润宜人的良好生活环境。这些丰厚的自然资源,正在为商洛包括农业、养殖业、中草药、旅游和康养在内的绿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一路行走,我们高兴地看到,特色农业的规划与布局正在成为商洛推进乡村振兴中最具发展前景的支柱产业。在柞水县金米村的木耳食用菌实验基地,成片的大棚格外壮观,从棚顶到地面,密密麻麻地悬挂着一串串的食用菌袋,它们排列成阵,整齐有序,四周长满大小不一的新生木耳。这样的培植方法过去少见,请教技术人员,他们解释,常规食用菌栽培基本都在地面堆放,只能两头产菌,而采用悬挂的方式培植,既利于通风透光,四周产菌,又便于采摘,能够大大提升木耳的产量。这里培植的木耳,既有常见的黑木耳,也有不大常见的玉木耳,同时还有他们最新培育属于独家产品的金木耳。当日晚餐,大家纷纷要求品尝这个最新品种。食后发现,金木耳完全不同于习惯中木耳的爽脆,而是带有软糯顺滑、清香回甘的特别口感。如若日后推广开来,估计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眼下,作为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市的商洛,已将史上著名的“上洛耳”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把“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实质性地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增长。
在商洛期间,我们还在丹凤赶上了一次以游客为对象的红酒品鉴活动。不同的3款干型、半干型和甜葡萄酒供人品尝,让游客眼界大开。原来商洛北纬33度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丹江河谷特有的地质、水源和气候条件,让这里的葡萄很早就声名鹊起。无论是丹凤葡萄果粉厚、糖分足、汁浆浓、味甘美的特性,还是其上百年的酿酒历史,都在业界颇负盛名。这里生产的葡萄酒,色泽晶亮透明、红若宝石,果香浓郁、酒体醇厚,爽而不滞、醇而不酽,单宁丰富、回味绵久,在国内外各类评比中屡创佳绩。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带动了葡萄种植规模的大幅扩张。目前,各家都在努力打造集葡萄酒酿造与储藏、文化展示、采摘观光、研学体验、餐饮食宿与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发展前景普遍看好。此外,还有茶叶、香菇、核桃、板栗、魔芋等农副产品,均已展开规模化生产布局,作为商洛的特色名产,已经成为各地民众争相订购的网红品牌。
按事先计划,我们回程前准备登上牛背梁主峰,俯瞰商洛的大好河山,无奈天公不作美,淅沥细雨下个不停。大家只好沿着山间小道稍稍转了一下,就在山脚下终南山寨的民俗客栈落脚小歇。品着清香鲜爽的“商南泉茗”,聆听着飞瀑流溪的浅吟低唱,不由暗自沉思: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历史大潮的强力推动,如果不是包茂高速打通群山阻隔的300多条隧道,尤其是超过18公里的终南山隧道,商洛的闭塞不可能得到如此巨大的改观。我们既然乐于看到曾经的历史机遇改变了商洛,更愿祝福借助乡村振兴的春风化雨,把商洛这方宝地再度变成更加充满希望的田野。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17日 08 版)